我國歷代封建王朝中,基本上都會有外戚干政的情況出現,但伴隨著皇帝的成長,這些外界威脅基本上都會被清除,也很難在后面幾代繼續出現。
嘗有人問于蘇文忠公,曰:「公之博洽可學乎?」曰:「可。吾嘗讀《漢書》矣,蓋數過而始盡之。如治道、人物、地里、官制、兵法、貨財之類。每一過專求一事,不待數過,而事事精核矣。」——明 楊慎《升庵集》卷七二《蘇公讀書法》
不僅如此,蘇軾曾經三次抄寫《漢書》,并能做到全書背誦,一開始是以三個連字為題,再是兩個連字為題,最后是一個字為題。隨意選擇《漢書》中任意一字,蘇軾便能往后一字不差的背出來:
(司農)公曰:「以先生天才,開卷一覽可終身不忘,何用手鈔邪?」東坡曰:「不然。某讀《漢書》到此凡三經手鈔矣。初則一段事鈔三字為題;次則兩字;今則一字。」東坡云:「足下試舉題一字。」公如其言,東坡應聲輒誦數百言,無一字差缺。凡數挑,皆然。公降嘆良久,曰:「先生真謫仙才也!」——宋陳鵠《西塘集耆舊續聞》
除了蘇軾以外,黃庭堅也很愛讀《漢書》,讀此書比相伴佳人還要快樂。如果沒有經常讀此書,則會覺得灰心槁形、面目可憎,連對人說的話都乏味無比。
每相聚,輒讀數葉《前漢書》,甚佳人胸中。久不用古人澆灌之,則塵俗生其間。
更有甚者,用《漢書》來下酒。
宋代詞人蘇舜欽讀書時,要邊讀邊喝酒,每天都要喝掉一斗酒。有一次蘇舜欽讀《漢書·張良傳》,不知不覺喝了幾大杯酒,他的外公杜祁公笑著說:「有如此下酒物,一斗不足多也。」
北宋名將郭逵少年時讀《漢書》,「饑即食其餅,沽酒一升飲,再讀書。抵暮歸,率以為常。」
《漢書》說起來不過是一部史書,真的這麼有魅力嗎?其實書里金句頻出,字字珠璣、句句箴言。下面就簡單列舉一些:
明犯強漢者,雖遠必誅。——《漢書·傅常鄭甘陳段傳》
有人敢于侵犯我們強大的漢帝國,即便是逃得再遠,也一定要誅殺。這句話給予了后世王朝和漢族人民兩千多年的文化和民族自信。
水至清則無魚,人至察則無徒。——《漢書·東方朔傳》
水太清了,魚就無法生存,要求別人太嚴了,就沒有朋友。現在用來表示對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。
千人所指,無病而死。——《漢書·王嘉傳》
被眾人指責斥罵的人,是沒什麼好下場的。
王者以民為天,而民以食為天。——《漢書·酈陸朱劉叔孫傳》
對于統治者來說人民是最重要的,而對于人民來說吃飯是最重要的。隱喻統治者想要平穩安生,就要讓人民百姓安居樂業。
不汲汲于富貴,不戚戚于貧賤,不修廉隅以徼名當世。——《漢書·揚雄傳》
不為富貴而匆忙追求,不為貧賤而憂慮悲傷,不故意修煉品性來在世上求取聲名。前兩句被陶淵明的《五柳先生傳》收錄,這句話與陶淵明 「不為五斗米折腰」和「安貧樂道、淡泊名利」 的人生態度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臨淵羨魚,不如退而結網。——《漢書·董仲舒傳》
站在水邊想得到魚,不如回家去結網。比喻空懷壯志,不如實實在在地付諸行動。
《陽春》之曲,和者必寡,盛名之下,其實難副。——《后漢書·左周黃列傳》
《陽春》這種高難深奧的樂曲,能和唱的人一定很少,在美好的聲名之下,實際的才德常常難以相符。指名聲常常可能大于實際,用來表示謙虛或自我警戒。
腐木不可以為柱,卑人不可以為主。——《漢書·劉輔傳》
腐爛的木頭不能做柱子,卑賤的人不能做主子,比喻無能、愚昧的人不能起大作用。
欲人勿聞,莫若勿言;欲人勿知,莫若勿為。——《漢書·枚乘傳》
要想不讓人知道,不如不做;要想不讓人聽到,不如不說。指一個人的言行總會讓人知道,若要人不知,除非己莫為。
兵出無名,事故不成。——《漢書·高帝紀上》
出兵沒有正當的理由,就不會取得勝利。所以后世無論做什麼事,總要師出有名,這樣才不會被別有用心之人挑出毛病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