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不到長城非好漢,屈指行程二萬。」
長城是中國古代軍事工程的巔峰,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。
這座偉岸的建筑始建于西周,在兩千多年年的風雨歲月中,長城就像一條沉默巨龍,始終盤亙在中國北方,它沉默著看著中國的歷史變遷和朝代更換,默默陪伴著它腳下的一方土地。毫無疑問,這座龐然大物存在的時間要比任何一個朝代都長。
作為我國古代建筑的奇跡,長城身上有兩大與眾不同的特點,第一,顧名思義就是長。長城的長讓人嘆為觀止,它橫跨甘肅陜西、河南、河北、山東等15個省市,幾乎連接我國整個北方省份,整個建筑全程長21196.18公里。
可別小看這個長度,要明白地球自轉一周是4萬公里,但長城的實際距離就已經達到地球自轉周長的一半,單看這組數據都足以震撼世人,難怪有宇航員曾打趣地說「在空間站里都能看到長城」。
而且,這僅僅是人們目前所看到的基礎長度,因為在千年風雨和戰爭中,長城常常難免有所損耗,有的地方長城早就殘缺不全,像摩天嶺段長城于抗日戰爭中遭到嚴重損毀,而西北段長城也因自然氣候原因,早就被風沙所侵蝕。
如果包括這些殘缺的部分,那長城的總體長度直達5萬公里以上。為此,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它,都堪稱「萬里長城」。
第二,長城還有個特點就是「奇」。
長城西起沙漠,東至大海,它的最窄處僅有40厘米左右,只可容得下一人行走,最寬處卻達到15米左右,完全容得進一輛皮卡通行。
在不同地方,長城的規格各不相等。它可以屹立在奇山峻嶺之巔,也可屹立懸崖峭壁,還可以屹立在坦蕩平原之上。「可依地形而建且不受山水制約」,這便是長城的一大奇特之處。
當然,長城最奇特的地方不在于此,而在于可歷二千多年都不會倒塌。
而這并不是危言聳聽,事實上若是沒有自然約束和人為破壞,長城牢固到就連墻上的一方磚塊都不會掉下來,它的牢固性讓人嘆為觀止。
要知道,與長城同時代的古代建筑多如牛毛,可它們早就在千年風雨中被損毀被重建,如今絕大多數都蕩然無存,只有長城是個特別的存在,它雖歷經滄桑,但無懼風雨和戰亂,出色屹立至今。
如此古老的建筑,為何擁有這麼長的保質期,其實這一切和秦始皇有關——兩千多年前,秦始皇吞并六國后,為了鞏固皇朝抵御外敵,便將修長城提上日程。
然而,修建長城并不是件容易的事,相反困難重重。
舉個很簡單的例子,在沒有現代科技與生活的古代,人們獲取原材料的手段相當簡單。何況,當時秦統一后全國剛剛結束戰亂,各地百廢待興,老百姓的精力相當有限。
要想在這種艱難環境中修好長城,只有統一命令,將所有力量聚集在一起才行。
為此,秦始皇特下令推行《秦律》來強制督促長城施工,誰要是不服命令,就會被處以連坐、斬首、車裂、刺鼻等嚴酷刑罰。
在這種高壓手段下,全國上下萬民同心開始了這起浩浩蕩蕩的大工程。監工整夜駐守在工地上監督壯丁勞作,各地官員有錢出錢有力出力。
一車車的石塊泥土源源不斷從山下運到工地,成排的滾木、撬棍排成長龍。老百姓就地取材,經過最嚴謹的方法制出新鮮的磚塊,再依次拉到長城上。檢察官也絲毫不敢怠慢,他們要時刻檢查磚塊的質量問題,這可關乎整個長城根基的牢固性。
檢察官查驗磚塊的方式也相當嚴苛,他們會將四塊新磚并排放在一起,狠狠敲打最后一塊磚,如果某塊磚出現裂縫,就說明這塊磚的質量不合格。
秦律之嚴讓人不寒而栗,那些制作出不合格磚的人,后果也非常慘烈。等待他們的絕對少不了刑罰伺候,輕則被挖掉鼻子臉上刻字,重則失去性命。
經過這種近乎原始和嚴格的篩選,最后得到的精品磚才能被砌到長城上。
有人會問,在沒有鋼筋水泥的古代,這些磚塊都是怎麼制作的?
其實很簡單,這些磚塊的基本原材料不過是砂漿、糯米水等填充物料而已。要知道糯米量大易得,是老百姓家中常備的糧食。用這種糧食熬出來的汁水富有粘性,在與砂漿充分融合之后,就可以制作出精品磚塊。
磚塊成品強度高、耐寒耐熱且粘黏性相當出色,用在長城上最合適不過。
畢竟長城可不是觀賞性建筑,在冷兵器時代,長城似一道巨型屏障將中原和游牧之地巧妙隔離,且極大程度削弱游牧民族勢力。而這樣一個關乎千秋萬載的國防性建筑,在其原材料的選擇和制作上肯定得花費很大心思。
看吧,古人并沒有用什麼高科技,只用隨處可見的原材料就能制作出如此精良的磚塊,不得不讓人佩服他們的高超智慧!
所謂「嚴政出奇跡」,在秦始皇如此殘忍的高壓手段下,上到官員下到老百姓每個人都集中注意力,拿出最好的態度來修長城,生怕稍有差池就會搭上性命。
漫長的十余年光陰中,經過全民的共同努力,這座恢弘的歷史建筑終于拔地而起。
令人唏噓的是,在這背后,有足足13萬老百姓付出了沉重的生命代價,他們永遠長眠在長城腳下,或與長城融為一體。
試下一下,如此充滿古人血汗的建筑物,又如何不堅固呢?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