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家里,總會有父母喊孩子的聲音,但卻往往得不到回應,在這個時候,父母就會覺得自己說的話孩子沒有聽進去,甚至覺得孩子不尊重自己,一個不控制,脾氣也就上來了。其實很多時候,不能總是怪孩子,孩子不回應自己,很可能與父母的這4個行為有關。
1、頻繁打斷專注的孩子
當孩子專注于做某一件事時,很可能因為注意力全部放在這件事情上而聽不到外界的聲音。注意力過于集中,那麼只會對他所專注的事情的變化有所反應,并不能同時兼顧著其他的事情。當自己家的孩子是這種情況的時候,父母千萬不要責備他,要知道,很多家庭想讓自己的孩子有這麼好的專注力都做不到。
當孩子結束他做的事情的時候,往往是不會對父母喊過自己有印象的。這個時候,父母不要責怪孩子,因為是你先去打斷孩子的,這本來就是不對的行為,容易影響孩子專注力的養成。
2、總是嘮叨
有件事情相信家長都發現了,那就是自己嘮叨的時候孩子人在這里,但話倒是自動屏蔽了。
還有就是孩子明明已經知道明白了這件事情,家長還是要一遍遍的再說給他聽,這樣會導致孩子最后一聽就想逃走。其實孩子都記得,家長卻總是拿這些話題來嘮叨教育自己,自然是不愿意聽了,甚至會感到厭煩。
3、父母總是「食言」
有些父母很喜歡承諾孩子一些事情,但往往又做不到,慢慢的,孩子就會對父母有所失望,也就漸漸的對于父母所做的承諾不再相信了,最終也就不會再回應父母所說的話了。
父母給孩子的承諾沒有做到,孩子就會覺得父母不在意自己,表面上當然是不會表現出什麼,但心里是十分傷心的。這種情況多了之后,孩子跟父母的感情也會受到影響。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青春叛逆期,在這種情況下,很有可能會導致叛逆期提前到來,這樣有了隔閡的親子感情就會更加的難以修復。
4、命令的口氣讓孩子不舒服
沒有人喜歡被別人呼來喝去,孩子也是一樣的,即使對方是自己的父母。
孩子是需要成長的,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自己慢慢摸索前行的道路,父母不要過度干涉,只要孩子不脫離正軌,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情也沒什麼不好。
父母跟孩子的關系,是用愛來連接起來的,相互抵觸的話關系是不會有緩和的。要想孩子不這麼抵觸自己的話,家長平時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語氣,關注孩子內心,當然,也要教會孩子要多與家人溝通,理解家人,這樣親子關系才能更加的融洽。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