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健身房混了好多年了,認識不少長期堅持健身的朋友,其中不乏一些身材傲人的「肌肉型」健身男。確實會發生這樣的情況:不少肌肉飽滿度遠超普通人的肌肉男,往往會碰到一些女生,這些女生會明確地說,不喜歡肌肉發達的肌肉男,甚至覺得過于碩大的肌肉圍度,會讓她們感到噁心或恐懼。
怎樣身材的「肌肉男」更受大眾歡迎呢?所謂的「小有肌肉、線條清晰」的肌肉男,看起來更受普羅大眾的喜愛,比如影星彭于晏、前國家游泳隊運動員寧澤濤。
但是像陳康(2019年IFBB職業聯盟奧林匹亞先生大賽「古典健美無差別級」第五名)、鹿晨輝(2018年健美黃金聯賽男子健美職業無差別組冠軍)這樣的體型,肯定被人們歸入「肌肉巨獸」的行列,許多女性、甚至很多男性都無法從認知上接受這樣的體型。事實上,對健身了解不多的普通人(哪怕經常去健身房鍛煉),很可能都沒有聽過陳康、鹿晨輝的名字。
那麼,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現象呢?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探討。
彭于晏
健身健美,是西方傳入中國的舶來品。早在1940年,上海就出現了中國第一家運用現代健美方法指導人們鍛煉的機構「上海健身學院」
但直到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后,真正意義上的商業健身房才出現在中國大陸,大約是在上世紀90年代。
也就是說,若以1990年為起點計算,商業健身房帶來的健身文化潮流,對中國人的影響滿打滿算也就30年剛出頭。
而在此之前,中國人的鍛煉或養生方式,從來不是「以練出碩大的肌肉」為目標。比如各類武俠片中,各種大俠展示的都是敏捷的身手、精壯的體型,深厚的內功,且尤其強調內功的重要性。而養生的目標,則追求身體和精神境界的統一。
所以在武俠小說或影視劇中,白髮蒼蒼、眼露精光的、上了年紀的武林高手,我們理所當然地接受,比如《倚天屠龍記》中的張三豐,《神雕俠侶》中在雪山峭壁上斗了三天三夜的歐陽峰和洪七公。因為我們認為,精神境界和內在功法的修煉,其功效要遠大于對外在肉體的訓練。
鹿晨輝與粉絲合影
更深一層來看,中國傳統文化中也不推崇「肌肉男」。哪怕某個才子在歷史上真的是肌肉男,歷史和一代一代的中國人也會忽視這一點,而只關注他們的「才華」。
比如圣人孔老夫子,歷史課本中的形象就是,他老人家作揖的插畫,溫文儒雅。
另外,像李白、諸葛亮等歷史上著名的大文豪、大才子,實際上也都是名副其實的「運動男」。李白從小習練劍術,到十六七歲時已經是劍術高手。
南朝陶弘景的《古今刀劍錄》中,有一段這樣的記載:「諸葛亮,定黔中,從青石祠過,遂抽刀刺山,投刀不拔而去,行人莫測!」你看看,用刀刺山「不拔而去」,那可不是普通人能辦到的。
所以,在一些影視劇中,看到這些文人雅士腰佩寶刀,千萬別以為那只是裝飾。
但是,中華文化更崇尚才學和智慧,所以,運動鍛煉或者練出肌肉、大力量,從來不是主流文化所倡導的。這種文化傳統的影響,直到今天仍舊在發揮作用。
比如,你的父母老師會因為你的文化課成績下降而焦慮,但絕不會因為你在體育課上跑得慢了而著急。早些年,取消體育課,改為文化課,是很普遍的現象。
至于女性形象,別說練成「肌肉女」,就是健康美也不是主流傳統所關注的。像林黛玉這樣的弱質女流,哪怕生生病也是美的,所謂「病態美」。
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,有相當一部分女性不喜歡肌肉男,就很好理解了。
早年的施瓦辛格
我們在生活中所見的廣告、影視劇等大眾傳媒,展現出的男性形象,更多的是奶油小生類的形象。真正肌肉圍度碩大的肌肉男,至少在目前的中國是吃不開的。
前面提到的,像陳康、鹿晨輝這類體格健壯、肌肉發達的男性,只能在健身愛好者中擁有真正的粉絲,而無法在更廣闊的大眾層面獲得接受與認可。
比如,在西方電影中,不乏像施瓦辛格、史特龍這類肌肉猛男類的超級明星,但在中國影視中,從來沒有這樣的「肌肉猛男型」的男星。
肌肉男施瓦辛格健身全書¥61購買
有人或許會提到彭于晏,但彭于晏真的算不上真正意義的「肌肉男星」。正如前面所說,彭于晏的身材只不過是比普通人「更強壯一些」,又強壯得恰到好處(有那麼一點肌肉),剛好在多數國人能夠接受的范圍內。
說到底,大眾傳媒所塑造或傳達的男子形象是怎樣的,仍舊是文化傳統和大眾主流審美的反映。
三十多年過去了,健身房和健身知識的普及,讓健身文化慢慢走入了更多中國人的生活中。所以,普通人在生活中接觸到肌肉男的機會也多了起來,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慢慢改變著許多人的認知。
但從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來看,肌肉男仍舊不可能成為中國人(特別是大多數中國女性)的主流審美之一。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女性更喜歡「彭于晏」,而難以喜歡「鹿晨輝」的原因所在。
#健身##肌肉男#
【延伸閱讀】
只練俯臥撐,會練成「大胸粗臂」肌肉男嗎?我可不想成肌肉男
健身增肌的動力,不在于女性是否喜愛肌肉男,而應在3方面努力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